
为了积极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弘扬红色文化贡献力量的号召,7月1日至7月9日,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外语系实践团队利用暑期时间共走访了靖江弯腰沟红色基地等9处红色地标,学习红色故事,体味红色文化。
实践第一站,成员们走进靖江弯腰沟红色旅游基地。在庄严肃穆的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全体成员列队肃立,低头默哀,向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沿着蜿蜒步道前行,长达数十米的革命历史浮雕墙徐徐展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坚毅背影、群众们踊跃支前的忙碌身影,仿佛将时光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信仰如炬的年代。第二站,在武昌起义纪念馆内,泛黄的文献、珍贵的实物、复原的场景,生动还原了1911年那场改写中国历史的革命壮举,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先辈们“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勇气。武昌起义不仅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更点燃了民族复兴的希望火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铺垫了历史土壤。
沿着红色记忆,探索英雄之城。第三站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厅中央“巨手托枪”雕塑气势恢宏,瞬间将人带入1927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夏天。成员们在历史细节中感悟“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的八一精神,更清晰地理解了人民军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初心使命。 第四站,淄博革命历史纪念馆。“为理想燃灯,何惧道阻且长”。展柜前有许多带着体温的文物,让成员与革命先辈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馆内 “践行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永远跟党走” 的主题展区,更将革命历史与时代使命紧密相连,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第五站阜宁烈士陵园内,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镌刻着无数为保卫家乡牺牲的英雄名字;第六站新四军纪念馆里,旧军装、生锈的武器、残缺的战旗无声诉说着铁军的峥嵘岁月。“军民鱼水情” 展区生动诠释了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在第七站丹阳总前委旧址,团队成员通过史料文献、实物展品和场景复原,重温了1949年总前委指挥解放上海的峥嵘岁月。旧址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不仅记录着历史的厚重,更提醒着后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
“巍巍青山埋忠骨,朵朵白花祭英魂。” 第八站锡东革命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环绕,人民英雄纪念碑顶端的红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馆内珍藏的娟秀战地日记、磨旧的步枪、泛黄的照片,串联起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让成员们真切感受到,英烈们用生命筑起了保卫家国的长城,他们的精神永远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力量。走进最后一站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郭建光原型纪念章、支前扁担等文物,生动再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沙家浜精神。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永远是党最坚实的依靠。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寻根之旅,更是一次淬炼初心、增长才干的青春成长之旅。从靖江到武昌,从淄博到沙家浜,外语系学子用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心灵感悟革命精神,更清晰了“外语何为”的时代答案——以语言为桥,让红色故事跨越国界、代代相传;以青春为笔,将革命精神融入实践、践行担当。
青春校园网:http://www.qingqingxiaoyuan.com/shsj/3614.html